feat: first edition
This commit is contained in:
@@ -33,24 +33,53 @@
|
||||
|
||||
\item 关键技术创新
|
||||
\begin{itemize}
|
||||
\item 将门限密码学与代理重加密技术相结合。传统的代理重加密方案通常依赖单一代理节点,存在单点故障和安全风险。本文通过引入Shamir密码共享方案,将重加密过程分散到多个代理节点,任何少于门限值的代理节点集合都无法获得关于原始密文的有效信息,从而显著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
|
||||
\item 将门限密码学与代理重加密技术相结合。传统的代理重加密方案通常依赖单一代理节点,
|
||||
存在单点故障和安全风险。本文通过引入Shamir密码共享方案,
|
||||
将重加密过程分散到多个代理节点,
|
||||
任何少于门限值的代理节点集合都无法获得关于原始密文的有效信息,
|
||||
从而显著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
|
||||
|
||||
\item 采用国密算法确保系统安全性。相比国际通用的加密算法,国密算法不仅具有同等的安全强度,还在国内具有更好的兼容性和符合性。具体实现中,采用SM2椭圆曲线密码算法提供公钥加密功能,SM3哈希算法用于数据完整性验证和密钥派生,SM4对称加密算法用于高效的数据加密。
|
||||
\item 采用国密算法确保系统安全性。相比国际通用的加密算法,
|
||||
国密算法不仅具有同等的安全强度,还在国内具有更好的兼容性和符合性。
|
||||
具体实现中,采用SM2椭圆曲线密码算法提供公钥加密功能,
|
||||
SM3哈希算法用于数据完整性验证和密钥派生,SM4对称加密算法用于高效的数据加密。
|
||||
|
||||
\item 实现了高效的混合加密机制。通过结合密钥封装机制(KEM)和数据封装机制(DEM),系统能够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提高加密效率。具体而言,使用SM4对称算法加密原始数据,再使用SM2公钥算法加密SM4的会话密钥,这种混合加密方式显著提高了系统处理大量数据时的性能。
|
||||
\item 实现了高效的混合加密机制。
|
||||
通过结合密钥封装机制(KEM)和数据封装机制(DEM),
|
||||
系统能够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提高加密效率。具体而言,
|
||||
使用SM4对称算法加密原始数据,再使用SM2公钥算法加密SM4的会话密钥,
|
||||
这种混合加密方式显著提高了系统处理大量数据时的性能。
|
||||
|
||||
\item 设计了灵活的密钥管理方案。通过分布式的密钥生成和管理机制,系统能够灵活应对不同的应用场景需求。数据拥有方可以根据安全需要,动态调整门限值和代理节点数量,实现对授权访问的精细控制。同时,重加密密钥的分片管理确保了即使部分代理节点被攻破,整个系统的安全性仍然能够得到保障。
|
||||
\item 设计了灵活的密钥管理方案。通过分布式的密钥生成和管理机制,
|
||||
系统能够灵活应对不同的应用场景需求。数据拥有方可以根据安全需要,
|
||||
动态调整门限值和代理节点数量,实现对授权访问的精细控制。
|
||||
同时,重加密密钥的分片管理确保了即使部分代理节点被攻破,
|
||||
整个系统的安全性仍然能够得到保障。
|
||||
\end{itemize}
|
||||
|
||||
\item 性能与安全性验证
|
||||
\begin{itemize}
|
||||
\item 进行了全面的功能测试。测试内容包括密钥生成、加密解密、重加密密钥生成、重加密操作、密文合并以及最终解密等核心功能,确保系统各组件能够正确协同工作。测试结果表明,所有功能模块都能够按照预期运行,系统整体功能完备,操作流程顺畅。
|
||||
\item 进行了全面的功能测试。测试内容包括密钥生成、
|
||||
加密解密、重加密密钥生成、重加密操作、密文合并以及最终解密等核心功能,
|
||||
确保系统各组件能够正确协同工作。测试结果表明,所有功能模块都能够按照预期运行,
|
||||
系统整体功能完备,操作流程顺畅。
|
||||
|
||||
\item 完成了系统性能评估。通过设置不同的参数组合,如变化节点数量N和门限值T,全面测试了系统在各种配置下的运行效率。测试数据表明,即使在节点数量较多的情况下,系统的运算时间仍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远低于1秒),满足了实际应用的性能需求。特别是当门限值T设置为节点总数N的一半时,系统表现出最优的性能表现。
|
||||
\item 完成了系统性能评估。通过设置不同的参数组合,如变化节点数量N和门限值T,
|
||||
全面测试了系统在各种配置下的运行效率。测试数据表明,
|
||||
即使在节点数量较多的情况下,系统的运算时间仍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远低于1秒),
|
||||
满足了实际应用的性能需求。特别是当门限值T设置为节点总数N的一半时,
|
||||
系统表现出最优的性能表现。
|
||||
|
||||
\item 验证了安全机制的有效性。通过模拟各种攻击场景,验证了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测试结果显示,在密钥部分泄露、节点部分失效或受到攻击的情况下,系统仍能维持数据的安全性,证明了门限机制在提升系统安全性方面的有效性。此外,安全性分析表明,系统能够抵抗选择明文攻击和选择密文攻击,保证了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
||||
\item 验证了安全机制的有效性。通过模拟各种攻击场景,验证了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
|
||||
测试结果显示,在密钥部分泄露、节点部分失效或受到攻击的情况下,
|
||||
系统仍能维持数据的安全性,证明了门限机制在提升系统安全性方面的有效性。
|
||||
此外,安全性分析表明,系统能够抵抗选择明文攻击和选择密文攻击,
|
||||
保证了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
||||
|
||||
\item 确认了系统的可靠性。通过在不同环境下的部署测试,本文确认了系统的可靠性。在本地测试环境和云端部署环境中,系统均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能够持续稳定地提供服务。特别是在异步处理数据和高并发访问的场景下,系统依然保持了预期的性能水平,证明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
|
||||
\item 确认了系统的可靠性。通过在不同环境下的部署测试,本文确认了系统的可靠性。
|
||||
在本地测试环境和云端部署环境中,系统均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
||||
能够持续稳定地提供服务。特别是在异步处理数据和高并发访问的场景下,
|
||||
系统依然保持了预期的性能水平,证明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
|
||||
\end{itemize}
|
||||
\end{enumerate}
|
||||
|
||||
@@ -165,7 +194,8 @@
|
||||
|
||||
\item 实现灵活的权限管理。数据提供方可以精确控制数据使用权限,包
|
||||
括访问时间、访问范围甚至访问频率,而无需担心数据的原始副本
|
||||
泄露。这种细粒度的权限管理满足了各类数据交易的复杂需求,使得数据提供方能够在保护自身数据资产的同时,最大化数据的利用价值。
|
||||
泄露。这种细粒度的权限管理满足了各类数据交易的复杂需求,
|
||||
使得数据提供方能够在保护自身数据资产的同时,最大化数据的利用价值。
|
||||
|
||||
\item 保护数据隐私。通过加密保护,确保敏感数据不会在未授权的情况下
|
||||
被访问,同时通过代理重加密技术,实现了数据的安全共享而无需
|
||||
|
||||
Reference in New Issue
Block a user